英国央行利率决议前瞻:通胀更持久 加息不能停?

汇通财经APP讯——英国央行将于北京时间2月2日20:00公布利率决议,伴随着英国经济中通胀加剧的风险,预计英国央行将连续第十次加息。经济学家和投资者预计,英国央行将把基准贷款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4%,这将是自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并延续30多年来最激进的加息周期。
 

以央行行长贝利为首的政策制定者还将公布通胀和增长预期,具体表述可能显示经济衰退程度较去年11月预期的要轻。 官员们还将发布经济供应能力的年度更新和工资增长调查。这两种情况都可能预示着通胀变得更加持久的风险。官员们担心,创纪录的工资上涨将导致企业提高价格,并导致消费者价格预期进一步上涨。 

利率 


货币市场尚未完全消化此次会议加息50个基点的预期,这表明市场仍存在一些疑虑。自去年12月的利率决议以来,投资者对利率峰值的预期从11月的4.75%降至4.5%左右。 

如果利率上调至4%,这将是英国央行本轮加息周期中的第四次加息50个基点。去年11月,在特拉斯短暂担任首相期间宣布了灾难性的预算计划后,政策制定者史无前例地加息75个基点。 

Santander CIB首席英国经济学家Victoria Clarke表示:“我们认为,加息25个基点还是50个基点的决定都是一个非常平衡的决定。考虑到对根深蒂固的通胀可能造成的损害的担忧,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会认为,将银行利率提高到4%是谨慎的。”

Bloomberg Economics经济学家Dan Hanson和Ana Andrade表示:“大量证据表明,顽固的通胀可能会促使英国央行在今年的第一次会议上加息50个基点。我们认为,此举将使央行在本次加息周期内接近终端利率,尽管政策制定者可能不会发出借款成本接近见顶的明确信号。”

英国央行做出上述决定之前,美联储周三加息25个基点,标志着其大举收紧政策的步伐放缓。预计欧洲央行周四晚些时候也将把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3%。 

意见分歧 


上次由九名成员组成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出现分歧,贝利与多数人投票赞成加息50个基点。 

Catherine Mann主张更大幅度的加息,她观察到有迹象表明,通胀的长期预期已经偏离了英国央行2%的目标,并认为加快加息将有助于防止工资-物价螺旋上升。另外两位,Swati Dhingra和Silvana Tenreyro则支持维持利率不变。 

经济学家对此预计,本次会议上将继续出现意见分歧。 

增长前景 


英国11月产出意外增长,这意味着去年该国经济可能避免了衰退。这可能会促使英国央行的新预测显示,经济衰退将比此前预期的要浅,但将持续到2024年。 

然而,这对首相苏纳克来说是个问题,因为他的政府最迟必须在2025年初进行大选,经济增长乏力是影响其民调支持率的因素之一,反对党工党始终领先保守党20个百分点。 

通胀预测

 
大多数经济学家预计,英国央行将下调今年的通胀预期,但未来前景更加模糊。经济学家对2024年的通胀前景存在分歧,多数人预计2025年的数据将高于英国央行11月的预测。 

这些数据将有助于英国央行解释为何未来几个月可能需要再次加息,并保持在高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投资者越来越多地预期英国央行将在今年年底前降息。 

一些经济学家表示,受酒店、餐馆和旅游业价格上涨的推动,12月服务业通胀高于预期,这可能会促使英国央行官员周四加息50个基点。 

然而,其他人认为,服务业的热度将被证明是暂时的,原因是一年前由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种的传播,很少有人旅行。 

专题报告 


官员们还在准备一项年度薪酬调查和对经济供应能力的评估,这是衡量经济“速度极限”的一项措施。 

该调查预计将显示,雇主计划今年进一步提高薪酬协议,而供应评估可能表明劳动力市场比预期的更紧张。这些因素正在帮助推高物价,巩固了加息的必要性——尽管经济正在走弱。 

工资调查预计2022年工资将上涨4.8%,为其15年历史上最高水平。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11月的三个月,扣除奖金的平均收入同比增长6.4%,除去疫情时期,这是自2001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增幅。 

在工资迅速增长的同时,通胀率也将上升,这正在蚕食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利率前景的关键在于,这些竞争因素将如何影响英国央行的通胀和增长预测。 

量化紧缩 


在十多年的量化宽松政策中,英国央行建立了价值8950亿英镑的政府和企业债券组合。而如今,该央行正在通过允许债券到期和直接销售的方式逐步缩减资产负债表。 

截至1月底,账面上还有8280亿英镑的英国国债和120亿英镑的企业债券。在利率决议后,预计英国央行将阐述其对今年预期售债步伐的看法。 

与此同时,英国财政部也计划拍卖更多债券,以弥补日益扩大的预算赤字。

本文由智通财经授权“汇通财经”转发

标题: 英国央行利率决议前瞻:通胀更持久 加息不能停?
地址: jschina360.com/article/1881.html